QLC闪存真的那么不堪?

2025-06-02 19:34:11 世界杯冠军最多

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闪存,优盘、固态硬盘SSD,甚至手机里都有各种容量的闪存颗粒存放着您的重要信息。

闪存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SLC、MLC、TLC的"技术降级"之后,全球消费者无奈的只能接受QLC时代的到来。闪存SLC、MLC、TLC、QLC的降级之路,也充分体现出了资本的贪婪。

那么,问题来了,QLC时代,您的数据还安全吗?

SLC、MLC、TLC和QLC是闪存的不同类型,区别如下:

SLC = Single-Level Cell ,即1bit/cell,速度快寿命长,价格贵(约MLC的3倍以上),约10万次擦写寿命。

MLC = Multi-Level Cell,即2bit/cell,速度一般,寿命一般,价格一般,约3千—1万次擦写寿命。

TLC = Trinary-Level Cell,即3bit/cell,速度慢寿命短,价格便宜,约500次擦写寿命。

QLC = Quad-Level Cell,即4bit/cell,容量增加,成本降低,但擦写寿命会再次减少。

怎么理解这些技术变化?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把闪存当成大学生宿舍,SLC闪存相当于一个宿舍住2人,所以成本高,但居住环境宽松,相互干扰小,适合学神;MLC闪存相当于一个宿舍住4个人,比较拥挤了,但上下铺还说得过去,比较适合学霸;TLC闪存相当于一个宿舍住8个人,普通人住也凑合了;但QLC则是一个宿舍住16个人,即便是学渣住着也显得拥挤了。

用户恐惧QLC闪存的首要原因,毫无疑问是它的寿命。但我们真的需要对它过分担忧吗?

假设QLC闪存的写入寿命是300次,你每天写入120G的数据,一款512G的SSD理论上可以使用:512G x 300次 ÷365天 ÷ 120G≈ 3.5年,当然,实际使用中的写入数据情况因人而异,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主控纠错能力的不断加强,其寿命仍然值得期待。

随着写入次数(P/E次数)的增加, 闪存使用的场效应管绝缘层越来越薄,电子透过绝缘层自己偷偷开溜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寿命会降低。但即使你P/E了多次之后,绝缘层还是在的,只是束缚电子的能力减弱了,以前电子半年都能被束缚跑不出来,现在也许10天就能跑出来了。再到后来,可能关个一两天就跑出来了。比如你昨天存进去的一个文件,今天打开就提示文件损坏,但如果你半夜就去打开呢?此时文件可能还能读出来。

这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在多次P/E后的SSD硬盘后期,只要赶在电子还没跑出来之前,就再P/E一次,SSD硬盘就可以一直用下去,直到绝缘层被彻底击穿的那天。原来提高SSD寿命的,竟然还是P/E!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