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眼行走的睡眠科学:为什么梦游总发生在深睡眠期?

2025-09-26 04:06:13 世界杯冠军最多

梦游(学名:睡行症,Sleepwalking)通常发生在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的第三阶段(N3,深睡眠阶段),而非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睡眠阶段与梦游的关系

1. NREM阶段分类

o N1(浅睡眠):入睡初期,易被唤醒。

o N2(轻度睡眠):心率减慢,体温下降,占据睡眠的大部分时间。

o N3(深睡眠):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大脑活动以δ波为主,身体修复和记忆巩固发生于此阶段。

※ 梦游主要发生在N3阶段。

2. REM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o 大脑活跃(类似清醒状态),伴随快速眼球运动、生动梦境,但骨骼肌处于麻痹状态(防止梦境中的动作反应)。

o REM阶段不会发生梦游,因肌肉麻痹机制阻止身体活动。

二、梦游的特征与机制

1. 发生时间

o 通常在入睡后 1-3小时(首个睡眠周期中的N3阶段)。

o 儿童因深睡眠时间较长,发生率高于成人。

2. 生理机制

o 大脑部分觉醒:控制运动的脑区(如运动皮层)被激活,而高级认知区域(如前额叶)仍处于抑制状态,导致无意识行为。

o 肌肉未完全麻痹:NREM阶段缺乏REM阶段的肌肉张力抑制,因此身体可执行简单动作(如行走、说话)。

3. 典型表现

o 睁眼但目光呆滞,动作笨拙,对呼唤反应迟钝,事后无记忆。

三、常见诱因与风险因素

1. 生理因素

o 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梦游史者风险更高。

o 儿童发育:儿童神经系统未完全成熟,N3阶段占比高,约15%的儿童曾有梦游经历。

展开全文

o 睡眠剥夺:长期缺睡会延长深睡眠时间,增加梦游概率。

2. 外部诱因

o 压力或焦虑:情绪波动可能干扰睡眠周期。

o 发热或疾病:体温升高可能诱发异常脑电活动。

o 药物或酒精:镇静剂、抗抑郁药可能干扰睡眠阶段转换。

四、应对与注意事项

1. 安全防护

o 锁好门窗,移除尖锐物品,避免睡在高处(如上铺)。

o 若发现梦游者,不要强行唤醒(可能引发混乱或攻击行为),可轻声引导其回床。

2. 预防措施

o 规律作息,减少睡眠剥夺。

o 睡前避免咖啡因、电子屏幕蓝光刺激。

o 儿童梦游若无危险行为,通常随年龄增长自行缓解。

3. 就医指征

o 频繁发作(每周多次)、伴随暴力行为或日间嗜睡。

o 成人首次出现梦游需排查脑部病变(如癫痫、神经退行性疾病)。

总结

梦游是深睡眠(N3阶段)中大脑部分觉醒导致的异常行为,儿童因生理特点更易发生。多数情况下无需治疗,但需确保环境安全。若频繁发作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咨询睡眠专科医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