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大學
2025-08-20 17:54:00 欧冠世界杯
1900年,東吳大學成立於江蘇蘇州,為美國監理會在中國所創辦的教會大學之一(1949年以前,在中國有十三所教會大學,分別為:北京的燕京大學、江蘇南京的金陵大學、江蘇南京的金陵女子大學、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山東濟南的齊魯大學、浙江杭州的之江大學、上海的滬江大學、湖北武漢的華中大學、四川成都的華西協合大學、廣東廣州的嶺南大學、江蘇蘇州的東吳大學、福建福州的福建協和大學、福建福州的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東吳大學始終以法學聞名全國,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享有「南東吳,北朝陽(朝陽大學)」的美譽[9]。1949年,中國共產黨政權建立,中華民國政府因第二次國共內戰失利遷往臺灣。1951年,東吳旅臺同學會辦設「東吳補習學校」,於1954年藉校友捐款及學費支持財政,以「東吳大學法學院」名義艱苦在臺復校,成為首個在臺復校的私立大專校院,於1969年復名為「私立東吳大學」。
前身
編輯
1871年美國監理會[註 1](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曹子實(國立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校」校長曹雲祥的父親)先生於蘇州十全街創辦主日學校。
1879年蘇州主日學校由十全街遷天賜莊,定名「存養書院」。
1882年林樂知先生(Dr.Young J. Allen)上海崑山路創設「中西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1884年存養書院改名為「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潘慎文先生(Dr. A. P. Parker)任山長。
1895年潘慎文先生改任中西書院山長。
1896年孫樂文先生(Dr. David L. Anderson)在蘇州創設「宮巷書院」(Kung Hang School)。
1899年博習書院遷往上海,合併於中西書院。
1900年監理會組織董事會,議改設宮巷書院(Kung Hang School)為大學,以「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中文譯為「在華之中央大學堂」或「中華中央大學」)之名向美國田納西州政府註冊,推孫樂文先生為校長,於天賜莊的博習學院舊址興建。
中國大陸時期
編輯
主條目:東吳大學蘇州與上海時期
位於蘇州的東吳大學校門舊址
1901年3月大學堂正式開學,名為「東吳大學堂」。
1904年柏樂文先生所創醫學班歸併於東吳大學為醫科。
1905年中西書院由葛賚恩先生(Dr. John W. Cline)任山長。
1907年校內頒授第一個畢業生沈伯甫文學士學位。
1908年註冊名稱更改為 「Soochow University」。
1910年與金陵神學院合辦神學科。
1911年3月16日,孫樂文先生病逝(後即以此日為校慶紀念日 University Day),由葛賚恩先生任校長,而中西書院全體遷往蘇州合併於東吳大學。
1912年醫科、神學科撤銷。開設醫學預科[需要消歧義]課程。
1915年上海崑山路增設法科,蘭金先生(Charles W. Rankin)任法科教務長。
1917年理科研究所首次頒授化學碩士學位(徐景韓、陳調甫),為國內各公私立大學之創舉。
1918年東吳法科第一屆七名學生畢業,獲法學士學位。
1919年理科研究所首次頒授生物學碩士學位(施季言、胡經甫)。
1920年劉伯穆先生(W. W. Blume)任法科教務長。
1922年文乃史先生(Dr. W. B. Nance)任校長。
1924年東吳法科授與最高法院首席法官董康、司法部長王寵惠榮譽博士學位。
1927年文理科、法科分別更名為文理學院及法學院,聘吳經熊先生為法學院院長、潘慎明先生為文理學院院長。南京事件後,推選華人楊永清任校長、江長川為董事長,訂「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
1928年法學研究所首次頒授法學碩士學位(金蘭蓀)。
1929年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核准立案,設文、理、法三學院。
1937年法學院增設會計學系。東吳大學時有三學院十二學系。文學院:文學系、經濟學系、政治學系、社會學系、教育學系、歷史地理學系;理學院:生物系(含醫學預科和護理預科)、化學系、物理系、數學系;法學院:法律學系、會計學系。
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文、理學院遷移湖州,旋告停課,一部分師生西遷安徽,止於四川;一部分師生進入上海公共租界,與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及之江大學同賃慈淑大樓(今東海大樓)上課。法學院亦遷上海租界,假慕爾堂上課。
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日軍進據上海租界,文、理學院續遷閩,南至廣州韶關。法學院部分遷往重慶,留滬師生則在費青、鄂森先生主持下,借南陽路愛國女子中學校舍開學,改名為「中國比較法學院」。
1943年在江一平、查良鑑先生策劃下,東吳法學院與滬江大學商學院於重慶成立「聯合法商學院」,盛振為先生為校長,而後加入之江大學,為「聯合法商工學院」。
1945年聯合法商工學院與上海法學院匯合,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之名;同時文、理兩學院亦在蘇州復課。董事會決議參加「中國基督教會大學聯合董事會」(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今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
1946年法學院增設司法組。
1949年中國共產黨政權建立,教會學校行政多改由親共教授接任,外籍教授被迫返美。
1952年12月在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中,當時中共政府的教育政策是模仿蘇聯,最大限度地拆散民國留下的大學,改辦特色專業學門之大學院校。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東吳大學文理學院,及私立江南大學數理系等重組後成立蘇南師範學院,同年定名江蘇師範學院,校址設在東吳大學原址。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被撤銷,法律系師生轉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併入上海財經學院。宣告東吳大學在蘇州正式結束。
在臺復校
編輯
1951年東吳旅臺同學會在臺北市漢口街一段15號(時稱本院)設立「東吳補習學校」,施季言先生任校董會董事長,丘漢平先生任校長。設法政、商業會計、英文三科二年制,另設比較法律一科三年制。
1952年王寵惠先生任董事長,施季言先生任校長。
1954年,東吳大學商請與東海大學合併,惟東海大學校務委員,認為應先等東海三個學院皆成立後再做討論。[10]7月9日,奉中華民國教育部核准在臺復校,先行恢復「東吳大學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及會計四個學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由陳霆銳先生任校長,為在臺復校的第一所私立大學。因校舍不敷使用,另賃博愛路83及85號二、三樓(時稱二院)。
1955年曹文彥先生任校長,黃安素會督(Bishop Ralph A. Ward)及黃仁霖先生分任副董事長。
1956年設中國文學系,以復設文學院之準備。
1957年石超庸先生任校長。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
1958年大部分學系(除法律、會計二系)遷移至外雙溪校址。法律學系改為五年制,修習比較法,以符東吳在大陸時期之體制。王寵惠董事長及黃安素董事長相繼安息主懷,由黃仁霖先生接任董事長。
1961年全校由臺北市漢口街遷移至外雙溪現址。
1967年孫科先生任董事長。
1968年(增設商學系(今企業管理學系)、商用數學系(今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成立文、商兩學院。7月董事會決定恢復「東吳大學」原名,石超庸先生為復校首任校長,8月石校長逝世,桂崇基先生任校長。
1969年端木愷先生任校長。增設數學系。12月教育部核准恢復完全大學建制,為「私立東吳大學」。設有文理、法、商三學院。
1970年增設化學、物理學二學系,並合併原隸文理學院之數學系,另成立理學院,文理學院改稱文學院。設經濟學研究所。
1971年設法律學研究所。購置臺北市延平南路書院段土地,興建第一大樓,而後陸續購置土地、建置教學大樓,闢為今之城中校區。
1972年增設歷史學、音樂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後更名資訊科學、即今資訊管理學)等三學系及外國語文學系東方語文組。
1973年增設會計學研究所、社會學系及外國語文學系德文組。
1974年增設中國文學研究所、國際貿易學系(今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1975年楊亮功先生任董事長。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所轄英國語文學(今英文學系)、東方語文學(今日本語文學系)與德國語文學(今德國文化學系)三組,改獨立設系。法律學系區分比較法學組及司法實務組,分別招生。
1977年中國文學研究所設博士班,並招收首屆研究生。
1978年東吳外雙溪校區圖書館落成啟用。社會學系開辦社會理論組與社會工作組分組教學(1982年分設招生)。
1980年增設日本文化研究所、哲學系與微生物學系。
1981年設立社會學研究所,分設社會學理論及社會工作兩組招生。
1983年端木校長退休,改聘為董事長。其任內增設12學系、7個研究所、3個博士班。
1984年成立外國語文學院,下轄英國語文、日本語文、德國語文三學系。
1987年端木董事長逝世;董事會改推王紹堉任董事長。同年起,學生會推派代表參加校務會議。
1988年設立微生物學研究所與管理學研究所(後系所合一併於企業管理學系)。
1989年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奉准成立招生;增設心理學系。
1990年原社會學系之社會工作組,獨立設系為社會工作學系。
1991年設立政治學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學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分甲、乙兩組,乙組招收非主修法律學並具有相當工作經驗之大學畢業生,開法學教育之新紀元。
1992年設立數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之社會工作組獨立設為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1993年設立音樂學研究所。
1994年增設化學系碩士班。
1997年增設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
1998年增設政治學系博士班。
1999年增設哲學系碩士班、資訊科學系碩士班。
2000年歡慶建校一百週年。增設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並於2004、2008年陸續設立全國唯一的大學部跨領域人權學程、人權碩士學位學程。歷史學系與商用數學系設立碩士班;法律學系碩士班乙組更名為法律專業碩士班。
2001年增設心理學系碩士班、英國語文學系比較文學碩士班(2011更名為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18改為翻譯碩士班)。
2003年增設德國文化學系碩士班。
2005年微生物學系博士班設立招生。
2008年外雙溪校區「第一教學研究大樓」及「第二教學研究大樓」落成。
2012年成立華語教學中心,開設學季班、短期營隊班、客製化短期華語課程,招收母語非華語的學子學習華語與文化,並將住宿的楓雅樓與學習場域結合在一起,亦是台北唯一結合住宿與學習的華語中心。
2015年成立巨量資料管理學院,並設有學院學士學位學程、學院碩士學位學程[11]。後陸續增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學士後第二專長學位學程。
2018年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停招。
2019年微生物學系博士班停招。
2021年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學位學程改設為資料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