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陪都时期

2025-06-02 16:08:17 欧冠世界杯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化,大批文化机构、团体、人士内迁重庆,重庆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以抗日为主的文化得到极大的繁荣和发展。沙磁文化就是这一时期重庆文化界繁荣的集中体现。

戏剧与电影

编辑

内迁重庆的主要剧团剧社有:中央青年剧社、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实验剧团、中国胜利剧社、复旦剧社、五月剧社、怒吼剧社、上海影人剧团、农村抗战剧团、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出队、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怒潮剧社、中电剧团、孩子剧团、七七少年剧团等。

著名剧作家有郭沫若、阳翰笙、田汉、夏衍、老舍、曹禺、陈白尘、马彦祥、吴祖光、欧阳予倩、袁牧之等。著名导演有焦菊隐、史东山、陈鲤庭、贺孟斧、应云卫、张骏祥、郑君里、王为一、黄宗江、余上沅、沈西苓、沈浮、阎哲吾、孙坚白等。著名演员有赵丹、白杨、张瑞芳、舒绣文、吴茵、秦怡、金山、蓝马、陶金、项堃、顾而已、魏鹤龄、王苹、蒋天流。

抗战开始以后迁入重庆的国民党官营电影机构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场为抗战时期中国的主流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中制和中电还云集了几乎当时所有的中国电影精英。

中电是只属于“中宣委”的(电影股)中央电影摄影场的简称,与1931年成立,黄英、张冲、张北海、罗学谦分别担任过场长,起初曾经主要拍摄新闻片,设备极其简陋,经过多年发展后,硬件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并初具规模。抗战爆发以后,中电撤离南京,经过芜湖和武汉,最终到达重庆,租用重庆上清寺“范庄”内的网球场作为临时摄影基地,后到重庆南岸建立摄影场。在撤退前和撤退中,孙瑜、程步高、沈浮、贺孟斧、汤晓丹、陈鲤庭、潘孑农、许苏灵、金焰、高占非、赵丹、顾而已、魏鹤龄、施超、谢添、郑敏、白杨等都纷纷加入中电。

中国电影制片厂其前身是原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于1933年成立,起初规模极小,职员8人,每月经费不超过3,000元,1935年在汉口杨森花园建立汉口摄影场。武汉成为政治中心后,1938年2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组武汉行营为大本营,行营政训处改为政治部,下设四厅,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政训处远电影股扩充为大本营政治部中国电影制片厂(直属政治部,受第三厅指导)郑用之为厂长,罗静予为副厂长。1938年迁抵重庆后,在观音岩建厂。武汉和重庆建厂的过程当中,上海西撤的电影人和由戏剧电影演剧队的成员被吸纳进中制,从1938年的200多人增值1940年的466人。其中包括了大部分中国电影界,戏剧界的精英。有田汉、阳翰笙、史东山、蔡楚生、洪深、郑君里、应云卫、司徒慧敏、马彦祥、宋之的,葛一虹、王为一、孙师毅、黎莉莉、舒绣文、张瑞芳、秦怡、吴茵、陶金、罗军、戴爱莲、丁聪、贺绿汀、罗及之、吴蔚云、王士珍等等,实力超群,基本上所有部门都有当时中国电影界的领军人物。全厂分为业务、技术、剧务、总务四课。1940年又设新闻影片部,教育影片部和卡通影片室。业务涵盖了故事片、教育片、宣传片,纪录片等等。中制是大后方时期电影的“航空母舰”不仅仅在职人员数量最多,影片的出产率也是最高,是大后方电影的中流砥柱。

同时抗战时期国民党官营电影机构在重庆拍摄了许多有价值的影片,宣传了抗战,鼓励了人民。

这些影片有《保家乡》(1939,何非光导),《好丈夫》(1939,史东山导),《东亚之光》(1940,何非光导)《火的洗礼》(1940,孙瑜导),《胜利进行曲》(1940,史东山导)《青年中国》(1940,苏怡导)《塞上风云》(1940,应云卫导)和《日本间谍》(1943,袁丛美导),《气壮山河》(1944,何非光导)《血溅樱花》(1944,何非光导)《还我故乡》(1945,史东山导)《警魂歌》(1945,汤晓丹导)《孤城喋血》(1939,许苏灵导)《中华儿女》(1939,沈西苓导)和《长空万里》(1940,孙瑜导)

文学

编辑

美术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