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类期刊是什么意思
2025-09-04 12:35:02 欧冠世界杯
在中国科研评价体系中,“D类期刊”特指被官方机构认定存在严重学术风险、禁止用于重要学术评价的期刊,其核心含义如下:
本质定义
官方黑名单性质:
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际期刊预警名单》等权威机构认定,具有 “高风险”标签的期刊(2023年公布28种)。
政策禁用属性:
教育部、科技部等明文规定:不得用于职称评审、基金申报、学位授予等场景(例:2024年山东省职称评审新规)。
核心特征
运营异常
审稿周期 < 10天(如部分期刊3天内录用)
年发文量 > 2000篇(远超正常期刊200-800篇水平)
收取高额APC(> $3000美元)但拒稿率 < 15%
质量缺陷
自引率 > 30%(如《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自引率41.2%)
撤稿率 > 0.5%(正常期刊<0.1%,如《Medicine》一年撤稿37篇)
存在“互引联盟”(多本期刊相互引用刷指标)
与普通期刊的关键区别
对比项
普通期刊
D类期刊
政策地位
可毕业/评职称(部分单位承认)
成果作废(禁用)
数据库收录
可能未被SCI/核心收录
常被SCI收录但遭官方预警
学术价值
有效科研成果
视为学术污点
实际后果示例
职称评审:提交D类期刊论文 → 直接取消申报资格
基金结题:使用D类期刊成果 → 项目不予通过
学术简历:标注D类期刊发文 → 降低专家评审印象分
简单识别方法
查中科院预警名单(每年更新)
验期刊自引率(>30%即高危)
看审稿周期(<2周需警惕)
总结:D类期刊本质是 披着SCI外衣的商业化低质出版物,投稿会导致学术声誉受损和职业发展风险。科研人员须严格规避。
(如您需要具体期刊名称案例或自查方式,可进一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