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号的“命名学”——为什么刘备要称“汉中王”?
2025-05-03 12:10:40 拉莫斯世界杯
虽然东、西汉都设立过楚王,但是考虑到王号与之后的帝号之间的连续性,刘备称帝时若是以“楚”为正式国号,岂不是数典忘祖。
刘邦的汉王爵位是项羽依据“怀王之约”分封的,理论上是后楚和西楚的封臣
而“巴”特指益州东部的以巴郡为核心的区域,“蜀”则更宽泛的代指整个益州。虽然巴、蜀都是周代之前就已存在的古国,但是自战国时秦国吞并巴、蜀两国,截止汉末,再也没有设立过巴王、蜀王的爵位。大概是两汉都已将巴蜀地区作为关中地区的延伸,视为朝廷直辖领地,因而不再设立独立的诸侯国。
刘备如果称巴王、蜀王,则缺乏汉代政治传统作为支撑。同时,巴、蜀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仍隐隐带有边陲、蛮夷之地的含义,刘备以巴、蜀为王名,也不利于彰显正统地位。
02
刘邦其实是历史上
第一任“汉中王”
汉中虽然只是汉朝的一个郡名,但汉中郡在汉朝历史语境中却享有特殊的地位。
项羽分封刘邦的王号,其实就是“汉中王”。因为刘邦“汉王”的“汉”就来源于汉中郡和汉水。
在刘邦称王之前,历史上从未有过以“汉”为名的政权和爵位。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按照“先入关中者为王”约定封刘邦为关中王,而是以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封刘邦为“汉王”,国都就在汉中郡的南郑县。这说明“汉王”的“汉”,就来源于“汉中郡”。
汉中郡“夹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因汉水流经而得名
同样,当时刘邦不想入汉中就藩,萧何劝他,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说明汉中得名于汉水,又与天上的“天河”(天汉)相对应,是美名。这也说明了汉国号来自于“汉中”。
由此可见,“汉王”就是“汉中王”的缩略语,刘邦其实是历史上第一任汉中王。
那么反观刘备,为什么不直接称“汉王”以彰显自身“汉室苗裔”的正统地位呢?
汉献帝刘协虽然只是傀儡,但名义上的统治依然延续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主要是因为当时以汉献帝为首的汉廷在名义上依然存在,公然以“汉”作为王号,与大汉国号重名,明显有僭越之嫌,容易陷入和曹操同样的“篡位”语境之中。
因此,以一个似是而非的“汉中王”作为王号,既能以两字王向朝廷表现出恭顺,又能和老祖宗刘邦搭上联系,刘备何乐而不为呢?
03
刘备称“汉中王”
暴露出怎样的政治野心?
刘备称“汉中王”其实是他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路线的一种具体表现。
刘备出身草根,自然不能和二袁兄弟、曹操、刘表、刘璋等这些士族、权贵、宗亲相比,就连孙坚这种普通的庶族地主,也无法与之相比。
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信义”的好名声和自吹自擂的“汉室宗亲”身份。
刘备意识到虽然黄巾起义导致天下大乱,但是东汉末年诸帝只是昏庸却非暴君,对人民直接伤害较小,四百年大汉在百姓心中仍有很高的地位。
因此,他用尽全力打出了“汉室宗亲”“兴复汉室”的旗号,以博得百姓的同情和支持。在自身性格和行事风格上处处模仿汉高帝刘邦,以至于陈寿在《三国志》里都说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
诸葛亮是刘备以“帝室之胄”身份晋位汉中王的主要幕后推手
在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更是进一步发掘了刘备的这一特点,在各类外交场合中积极营造刘备“帝室之胄”的身份。因此,汉中称王,自然也是刘备和诸葛亮“复兴汉室”大计中的一步棋。
在益州之战后,刘备隐忍五年,都未见诸葛亮劝谏刘备称王,而汉中之战结束后仅两月,刘备即称王。这说明刘备早已将称“汉中王”,作为仿效“高帝故事”的一部分,只有占据了汉中才能实现。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击败曹操攻占汉中,同年七月晋位汉中王,势力达到顶峰
当刘备将王号确定为“汉中王”时,他已将自己定位为“刘邦第二”了。而他所控制的国土,囊括荆南、益州、汉中诸地,远比刘邦受封汉王时的三郡四十一县广阔。待到时机成熟,隆中对策完全实现之时,汉中王也自然会还于旧都,“受天命,称汉帝”了。
只可惜老天并没有给他们机会,随着孙权背盟、关羽毁败,隆中对策化为泡影,刘备的汉帝国也只能局限于巴蜀汉中的“汉王故地”了。
——
参考资料:
1. [晋]陈寿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汉]班固著:《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田余庆著:《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11;
5. 李开元著:《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