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80后”蘑菇院士李玉!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2025-05-19 12:35:27 拉莫斯世界杯

他说:作为一名“80后”

我希望能站好最后一班岗

让学科不断发展、永远发展

在食用菌领域创造更多

中国人的方案

中国人的智慧

菌物研究的拓荒者

“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仅有5.7万吨,当时中国的菌物研究起步较晚,全世界发现了500多种黏菌,却没有一种是由中国人命名的。”回忆起如何与菌菇结下的不解之缘,李玉说。

“一定要在这个领域做出成果,为中国人争口气。”40多年来,李玉深耕黏菌研究,在这个单调而又枯燥的研究领域里,不断探索、艰难前行。

李玉(左二)与团队成员共同查看实验数据。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在吉林农业大学毕业后,李玉留校任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为摸清菌物“家底”,他带着学生跑遍全国各地调查菌物资源,对菌物资源开展收集和保存等基础研究。

40多年来,李玉几乎跑遍了我国的名山大川,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菌物资源调查及系统分类研究,发表新种130余个,记录中国黏菌43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43%,李玉也成为了第一个为黏菌命名的中国人。

让中国发展成食用菌产业强国

“科技报国,奋斗有我,对这个梦想,我满怀信心。”采访中,李玉介绍了一组数据,中国食用菌年产量40年来增长了700倍,从1978年5.7万吨到目前超4000万吨,年产值达3000多亿元。

“40年,700倍!现在中国在食用菌产量上保持世界领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食用菌产业大国。”李玉说,但他更大的梦想是让中国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强国,让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

“菇类可以点草成金。”李玉认为,蘑菇不只是一盘菜,还是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食用菌产品不能局限于鲜品和干品放在饭桌上,还要发展食用菌深加工。“一是食用菌主食化,比如做成香菇面条、素食面,二是制成各种酱类,全株高值化利用。”

以食用菌主食化和全株高值化利用为核心,李玉开展了食用菌系列功能食品、新材料等130余种新产品研发,将食用菌的可食化利用率由70%提高到100%,促进了食药用菌精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

不仅如此,李玉认为,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他提出的“木腐菌草腐化”理论使木腐菌从“吃木”变为“吃草”,在循环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黑木耳大田“地栽”革命性转变,种植面积36年跃升1000倍。

如今,在李玉的助推下,吉林蛟河已成为木耳产业重镇;玉木耳成为吉林洮南好田村的幸福产业;吉林汪清筹办了中国汪清第一届黑木耳节……“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种养加’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了精准育种、智能栽培、高质量加工,打造了食药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李玉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

作为全国优秀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任教以来,李玉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如今,80高龄的他现在仍坚持给本科生上第一堂专业课。

吉林农业大学菌物学院学生做实验。人民网记者 马俊华摄

李玉把自己称为“蘑菇人”,保持着“80 后”的工作状态,李玉真正有着“把菌菇事业纳入生命周期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情怀。“情怀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动力,我将持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促进菌物学科不断发展、永远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更多中国人的方案,提供更多中国人的智慧。”

李玉院士希望为国家再多培养一批热爱科学,投身科学的年轻人。“江山代有才人出是一个学科保持青春的最有力支撑。第一堂专业课,我希望学生们能建立对菌物的热爱,树立献身这份事业的情怀。”李玉说。

来 源:人民网、吉林省科协

吉祥新闻综合整理

排版:袁亚南

审 核:尹晟予

监 审:张晓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