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佛教)

2025-05-08 00:02:14 拉莫斯世界杯

佛教

基本教义

四圣谛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蕴

缘起

空性

因果

戒律

毗奈耶

尸罗

五戒

禅那

业处

轮回

波罗密

涅槃

真如

佛性

皈依

三宝

三法印

佛教共识宣言

修行成就/果位

菩萨

辟支佛

四向四果

阿罗汉

阿那含

斯陀含

须陀洹

人物(英语:List_of_Buddhists)

释迦牟尼

十大弟子

迦多衍尼子

马鸣

龙树

提婆

无著

世亲

觉音

鸠摩罗什

慧远

菩提达摩

智𫖮

玄奘

惠能

莲花生

宗喀巴

宗派、国家和地区

部派

大乘

金刚乘

上座部

三乘

大乘

中乘

小乘

一佛乘

汉传

藏传

藏传佛教史(英语:History of Tibetan Buddhism)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中国大陆

台湾

日本

新加坡

马来西亚

蒙古国

欧美

历史

佛教历史

佛教时间线

结集

原始佛教

初期佛教

根本分裂

部派佛教

大众部

上座部

阿育王

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于印度衰落

法难

佛教现代主义

人间佛教

左翼佛教

经籍举要

大藏经

巴利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阿含经

南传尼柯耶

法句经

大般若经

心经

金刚经

法华经

解深密经

华严经

维摩经

涅槃经

楞伽经

大悲咒

楞严经

圆觉经

药师经

地藏经

阿弥陀经

坛经

瑜伽论

大智度论

俱舍论

圣地

佛寺

精舍

八圣地

四道场

汉地寺院

佛塔列表

相关主题

艺术

修学制度

组织

人物

佛教模板

佛教主题

上座部佛教

巴利圣典

批评

论诤

大乘非佛说

十方诸佛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查论编

上座部佛教

国家和地区

斯里兰卡

缅甸

泰国

傣区

柬埔寨

老挝

孟加拉

越南南部

马来西亚

尼泊尔

印度

印尼

典籍

集结

阿毗达摩

巴利三藏

巴利圣典协会

巴利藏外文献(英语:Paracanonical texts (Theravada Buddhism))

巴利文献(英语:Pali literature)

义注

复注(英语:Sub-commentaries (Theravāda))

复复注(英语:anutikā)

摄阿毗达摩义论(英语:Abhidhammattha-sangaha)

清净道论

解脱道论

历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

分别说部

赤铜鍱部

大寺派

阿育王

帝须目犍连子

第三次集结

第四次结集

第五次集结

第六次集结(英语:Sixth Buddhist council)

摩哂陀

僧伽蜜多

觉音

法护尊者(英语:Anagarika Dharmapala)

法护

波罗迦罗摩巴忽一世(英语:Parakramabahu_I)

雷迪西亚多(英语:Ledi Sayadaw)

岛史

大史

佛教现代主义

内观运动(英语:Vipassana movement)

教义

三宝

三皈依

二十八佛

四向四果(沙门果)

阿罗汉(应供)

轮回

轮回 (佛教)

涅槃

中道

八正道

四谛

业处

内观

戒律

五戒

毗奈耶

修学制度

佛教伦理(英语:Buddhist ethics)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查看讨论编辑

轮回在各个宗教间是基础讨论,以佛学而论,世间一切的现象都离开不了轮回的道理,宇宙物理的运转,善恶六道的受生,肉身的生死变异,无始无明亦无常,神识辗转于三界六道(有些宗派为五道),皆是轮回[1]。

概要[编辑]

参见:我 (佛教)、无我、有分心、结生心、第七识和第八识

佛教的观点不认为有灵魂,一切均为缘起,由因和缘而生灭,世间一切都在息息变化[2],佛说对于“轮回的主体”,解释人是四大、五蕴的聚合,不存在灵魂即称无我[3][4]。

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类别,佛教称之为“六道”,而六道则是由“五戒十善”及“五逆十恶”所产生的类别,众生生灭的过程只是在六道中不停地转动[5][6]。

佛说轮回转生的主体是识,识不等同于灵魂[7],佛教将人的心分为八个识,顺序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种子识,储藏前七识一切善恶业种业因所造作形成的业力种子,历经万劫连贯著生命之流,由现世今生到无数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对流,构成了生命的连贯和生死的相续[8][9]。

参阅[编辑]

转世

濒死经验

普特伽罗

转世传承

忽毕勒罕

前世回溯

意识

化身

来世

重生

四相

复活

活佛

资料来源[编辑]

^ 颜国信. 眾生為何在世間輪迴不已. 法鼓山全球资讯网.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2-10) (中文).

^ 张元隆. 佛教關點談靈魂 (PDF). 慧炬杂志.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1).

^ 徐文明:简论佛教的灵魂观. fo.ifeng.com. [2017-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 吕澂. 谈壮飞 , 编.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 第二讲 部派佛学. 第一节 佛学分派的经过. [2020-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 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P61,108自在语(第一集),圣严教育基金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走出現代佛教誤區. 全方文化. : 22 [2021-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1) (中文).

^ 「識」≠ 靈魂主體. 印顺文教基金会推广教育中心. 2020-04-08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 星云大师. 佛教與輪迴. 佛光山资讯中心.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01).

^ 吕凯文. 佛教輪迴思想的論述分析. 中华佛学研究所. [2023-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查论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