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用文言文怎么说
2025-05-20 06:30:26 世界杯冠军最多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问”在古文中怎么说 “问“在古文的意思指的是:
(1)询问。 宋刘褒《六州歌头》“杯到莫停手,何用问来期。“
(2)论难,探讨。《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3)考查;过问。《汉书·韩延寿传》:“望之自奏:‘职在总领天下,闻事不敢不问‘“。又与否定副词“不”组合成“不问”,犹“不管“。唐韩愈《送殷员外序》:“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小大,咸臣顺于朝。“
(4)审讯罪犯。《金史·世宗纪中》:“诏凡犯罪被问之官,虽遇赦,不得复职“。
(5)责问;追究。《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打听;寻访。明金诚《江行》:“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7)周代诸侯国间互相访问的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8)馈赠。《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9)慰问;探望。《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礼)出入五积,三问三劳“。
(10)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礼有纳彩,有问名,有纳徵,有告期。“
(11)通“闻”1,告诉。《战国策·齐策三》:”或以问孟尝君。“
2,音讯;信息。《宋书·谢晦传》:“(刘)穆之丧问至,高祖哭之甚恸。“
3,名声。汉《夏承碑》:“令问不已。“
4 介词,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唐杜甫《入宅三首》之二:“相看多使者,一 一 问函关”
5 姓。《广韵·问韵》:“问,姓,今襄州有之。“
2. 问说文言文翻译 问说 刘开(清)字明东、方来 号孟涂 原文: 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 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 (nàn) , 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 “ 好问则裕。
” 孟子论 “ 求放心 ” ,而并称曰 “ 学问之道 ” ,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 “ 尊德性 ” ,而归于 “ 道问学 ” ,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 (ráo) 之微,先民询之,舜以 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 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 (qi ǎ ng) 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duo) , 如是,则 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 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 (jī) 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 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 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 : 君子们学习一定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而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的喜欢学 ... 人。道理明了了,而有的人却不能使道理用于实行;认识到粗略的一面,有的人却不知道其细微的方面。
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比自己贤能的人,向他询问以除去心中的疑惑,这就是所谓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去判定是非。不如自己的人,向他询问以求有所收获,这就是所谓的有才能的人向少才能的人请教,学问和品德高的向学问和品德低的人请教。
和自己差不多的,向他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谓的互相诘问,详细的询问,明确的辩解。《书》不是说过吗:“喜欢询问就能使自己的学识丰富。”
孟子论证的学问上找回自己放纵散漫的心,也就是学问之道,在学习后要紧跟着要问。子思说过, 君子重视品德,但还要好问勤学,询问是先于学 ... 。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的东西罢了。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的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
舜以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以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近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做谦虚,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自从三代夏商周之后,就只有学习而没有询问了。
朋友之间的交往,能够作到规劝行好事不行坏事就够了。那些在大是大非上相互请教,非常勤勉的只是以进修为急务,并不多见,更何况那些世俗之人呢?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的通常的毛病。
学习有不通达的地方,不理解而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并不稳妥,只是妄自凭主观猜测。如果这样,那么终生就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事情了。
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熟习他们而不乐意询问他们,如果这样,那天下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人。别人不值得自己服气,事情没什么有疑问的,这不过是以己心为师,自以为是罢了。
自以为是,这不过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见识浅陋却严密的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使自己的学识终生得不到进步,也不愿不耻下问。
这是居心不端正啊,这是大的毛病,而犯这类错误的常有十之八九。 如不是这样,还有所问非所学的:询问那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只是为了说说好玩;更有那些明明自己已经明了,询问别人用来试探别人的才能的,那些非常难的问题,也追问别人看别人出丑。
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有与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且可以收取到善的益处的,寻求一个学生也得不到啊。唉!学问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难道不是由于这个原因吗?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
3. 询问几句文言的文言句式`` 自己对照看一下吧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 "怎么"用古文怎么说 “怎么”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意义、不同用法,对应文言文的表述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将各种不同意义归纳为代词性质和副词性质两种类型。
1、当“怎么”表示“为什么”、“如何”时,询问目的、原因,途径、 ... ,属于疑问代词性质。
如“怎么不说话?”“怎么不回家?”文言文可表述为:“曷不语?”“胡不归?”
如“怎么回答?”文言文可表述为:“何以对?”
2、当“怎么”表质疑、反问等意思时,属于疑问副词性质。
如:“你怎么能轻视我?”“怎么能这么说?”文言文可表述为:“尔安敢轻吾?”“岂出此言?”
总之,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词语并非绝然一对一的关系,熟练掌握了文言虚词之后,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来确定表达 ... 。
5. 看到,见到用古文怎么说 “看到”古文:望、观、顾、瞥、瞧、视等。
“见到”古文:睹、会、阅、访等。
一、古文“看到”:
1、望 [wàng]:古字形像一人站立地上张大眼睛远望的样子,本义指向远处、高处看。
组词:看望、望月、仰望、张望等。
2、观[guān]:意为,看,察看,视觉,看到的景象或样子。
组词:观看、观察、观赏、观光等。
3、顾[gù]:意为回头看;泛指看。
组词:回顾、光顾、举目四顾、惠顾等。
4、瞥[piē]:本意是指目光向下歪斜地扫了一眼,很快地看一下。
组词:瞥见、一瞥、瞥视、瞥见等。
5、瞧[qiáo]:本意解释作看。可做形声词和动词。
组词:瞧见、细瞧、观瞧、瞧扁等。
6、视[shì]:最主要的意思为看,还用来表示看待、看望等意思。
组词:忽视、无视、藐视、歧视等。
二、古文“见到”:
1、睹[dǔ]:本意有察看,明白、懂得的意思。
组词:目睹、有目共睹、熟视无睹、耳闻目睹等。
2、会 [huì]:本意有见面;会见的意思。
组词:会面、约会、相会、幽会等。
3、阅[yuè]:本意有看,察看;经历, 容许的意思。
组词:阅览、阅读、检阅、阅历等。
4、访[fǎng]:本意有访 问,探问,向人询问调查,与国之君晤谈。
组词:访客、回访、拜访、互访等。
6. 病用古文怎么说 “怎么”在现代汉语中有不同意义、不同用法,对应文言文的表述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将各种不同意义归纳为代词性质和副词性质两种类型。
1、当“怎么”表示“为什么”、“如何”时,询问目的、原因,途径、 ... ,属于疑问代词性质。
如“怎么不说话?”“怎么不回家?”文言文可表述为:“曷不语?”“胡不归?”
如“怎么回答?”文言文可表述为:“何以对?”
2、当“怎么”表质疑、反问等意思时,属于疑问副词性质。
如:“你怎么能轻视我?”“怎么能这么说?”文言文可表述为:“尔安敢轻吾?”“岂出此言?”
总之,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词语并非绝然一对一的关系,熟练掌握了文言虚词之后,完全可以根据语境来确定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