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立了军令状,为什么诸葛亮不杀关羽,却执意斩杀马谡?

2025-08-27 01:29:02 拉莫斯世界杯

不过,违反军令状的可不止马谡一个人,甚至还有人犯了比马谡更严重的错误,却幸运地逃过了惩罚。这个人就是关羽。

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的故事,大家应该也不陌生。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走,诸葛亮算准他会走华容道,便让关羽去拦截。

关羽立下军令状,承诺一定会抓住曹操。结果关羽念及旧情,放走了曹操。按照军法,关羽也该被斩首,但刘备出面求情,诸葛亮也就放过了他。

马谡和关羽的这两件事,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他们都立了军令状,二是他们都因为主观原因违反了军令状。

按理说,两人都应该按军法处置,但诸葛亮却对马谡毫不留情,对关羽却轻轻放过。这难道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的“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吗?他自己真的做到了“内外同法”吗?

法出于亲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斩了马谡,却放过了关羽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答案其实很简单:关羽和诸葛亮的关系更亲密,而马谡 则没那么亲近。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而马谡在刘备眼里只是个“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人,难道不是吗?

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无论是像关羽那样因为义气放走敌人,还是像马谡那样因为自大导致失败,违反军令状都是违法的,按理说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处罚。

然而,从刘备对马谡的评价来看,如果刘备还活着,马谡失街亭后恐怕也难逃一死。但关羽放走曹操时,刘备却可以用一句“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来为他开脱,因为刘备自己就是靠和关羽桃园结义起家的。

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当然明白这一点。他早就知道关羽肯定会因为人情放走曹操,所以顺水推舟,让关羽去做了这件事。这样一来,既成全了关羽的人情,也成全了刘备的人情。

事后,诸葛亮还假模假样地宽恕了关羽,毕竟关羽是曾经跟着刘备三顾茅庐的兄弟啊!而马谡呢?本来就不讨刘备喜欢,自然难逃一死。

有人可能会说,华容道上放走曹操是为了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否则刘备可能会被孙权吞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诸葛亮并没有明确授意关羽放走曹操。

关羽是立了军令状去抓曹操的,军令状上白纸黑字写着“抓曹操”,而不是“放曹操”。

如果关羽严格遵守军令状,抓住曹操后再由诸葛亮放走,那就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了。就像宋江抓住高俅后又放了他一样,有所为有所不为,道理是一样的。

但问题是,关羽自作主张放走了曹操,违反了军令状,按律当斩。即使诸葛亮本意也是放走曹操,关羽的行为依然是违法的。

有人可能会说,用“程序”来要求诸葛亮治军,是不是有点太苛刻了?确实,我们没必要用现代法治观念去要求诸葛亮,那是不现实的。

现实意义

不过,我们要明白,虽然古代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法治,但“不偏私”的治军传统却一直存在。法治虽然在诸葛亮之后几百年才真正出现,但在诸葛亮之前几百年,就已经有了像司马穰苴和孙武这样的人。

他们提出了“临军约束则忘其亲”和“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这样的治军原则。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诸葛亮本人以及他被后人称赞的“不偏私”,其实也带上了一些污点。

有人可能会说,挥泪斩马谡在正史中有记载,比如《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而华容道义释关羽似乎只见于《三国演义》,纯属小说家言,不能全信。

就像电视剧里的主人公不可能早早死掉,否则戏就演不下去了;关羽也不可能因为放了曹操就被砍头,否则三国故事就没法继续了。

这种看法其实低估了罗贯中的智商。他深谙“诗比历史更哲学”的道理,在小说中埋下了如此精妙的线索,让六百年后的我们某天早晨醒来,还会忽然有所感悟:马谡是个冤大头,但冤大头岂止马谡一个?

有一部关于皇帝的电视剧,主题歌唱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可是,电视剧里的善良老百姓始终不会明白,那拎着秤杆子的人其实是皇帝。

那个秤砣在他手里左晃悠,右晃悠,想往哪晃悠就往哪晃悠,于是带出了一部“死得其所”或“死不得其所”的历史。而“法出于亲”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必然演化罢了。

费孝通先生早就发现,中国的法律往往根据所施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有所伸缩。斩马谡却不斩关羽的诸葛亮,大概也是千千万万个“玩秤砣”的人中的一个。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